
此前,在黄山、泰山、武功山、恩施大峡谷等多个景区内,登山游客腰腿上穿戴的外骨骼机器人引来不少人的艳羡。其融合了人工智能、传感、人体工学、动力和电子等技术,可以为双腿提供助力,帮助改善行走、减轻疲劳。
如今,外骨骼机器人已不再局限于户外休闲场景,而是深度渗透医疗与工业两大核心领域。不过,当大多数人还在关注 “陆地版” 外骨骼的迭代升级时,在深圳,一支科研团队却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蔚蓝——他们研发的柔性外骨骼机器人,不走山路,专闯深海。
这支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智能仿生中心的团队,用多年时间打磨出了柔性潜水助力外骨骼系统PEAKED。今年夏天,直新闻团队全程跟踪拍摄,用镜头记录下了这套 “深海装备” 从实验室走向真实海洋、迎接首次实战考验的每一个紧张瞬间。
今年5月13日,在深圳大鹏湾,这支专注于外骨骼机器人的年轻科研团队,正小心翼翼地将一个个装备箱从车上搬到测试场地。
箱中装载的,是他们多年心血凝结的创新成果:柔性潜水助力外骨骼系统PEAKED(下称“PEAKED系统”)。这一天,是PEAKED系统首次迎接海洋实战考验的日子,一场关于科技与深海的较量,即将在平静的海面下拉开帷幕。
“(这套设备)终于能下海了。”看着眼前的海面,团队成员的声音里难掩激动与期待。
此刻,在岸边,两名来自深圳市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潜爱”)的潜水员,在团队成员的帮助下,正仔细组装着PEAKED系统,从尺寸调整到系统校准,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水下表现和安全,也令所有人都格外谨慎。
PEAKED系统的使命,是成为潜水员的“水下伙伴”:协助完成交替打腿、蛙泳、行走等多种动作,并降低水下作业的氧气消耗,提升作业效率与安全边界。
“(PEAKED系统的)原理就是,背后的电机会牵引绳子给腿部提供助力,你准备好动作后把它系紧就行。”作为团队成员之一的王向阳,一边调整着设备,一边向我们如是介绍。
当潜水员穿戴好PEAKED系统缓缓入水,团队成员的心也随之悬了起来,在岸边不断高声提醒。
“第一个问题是重量,有点重,可能要减4到5公斤”“另一个问题是,如果要抬头或扭头时,姿势调整会有受伤风险”…… 潜水员刚一上岸,便立刻向团队反馈体验感受。
这些问题被迅速记录在测试手册上,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分析原因,讨论调整方案,进一步调试系统,时间在紧张的作业中悄然流逝。
所有人都清楚,浅水区的每一次下潜、每一次调整,都是为了迎接后续更深、更暗、更不可知的深海挑战,容不得半点马虎。
当浅水区的调试终于告一段落,午后的阳光渐渐西斜。短暂休息补充体力后,团队成员与潜水员一同登上了驶向深海测试点的船只。
海面依旧平静,波光随着船身的晃动轻轻跳跃,但每个人的神情都比上午更凝重。
“24度,这个水温就很冷了。”“现在是真正意义上的五花大绑,后面属实有点重。”“激起了我奇怪的胜负欲。”正在船上等待设备调试完成的两名潜水员打趣地说,语气中也带着一丝紧张。
“还是没有(显示),黑屏了。”“不是没有状态,是完全没有状态,没有文字显示。”“还是连不上系统。”还没进入海下测试阶段,问题就接二连三出现,让团队成员都捏了一把汗。
“可能是因为电池盒没有拧紧,(浅水区)测试时候进了水,再次启动的时候就发现整个系统掉线了。”作为团队成员之一的马跃向我们解释了原因。
“搞研究就是这样子,状况就是层出不穷”,王向阳说,“发现每一处问题后,都要及时查找原因,然后进行优化改进,期待下一次再成功。”
虽然一套系统折戟,但另一套系统仍能稳定运行,这让这场深海测试得以继续推进。
最终,从水下带回来的,是潜水员肯定而兴奋的反馈。“还是蛮好控制的,打腿的时候能感觉到辅助力,很省力。刚才踢50米的距离,速度比平时快不少。”负责本次测试的深圳市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总监张新成说道。
“终于有一点正反馈,太开心了!”随着测试顺利完成,团队成员脸上也露出笑容。
当深圳大鹏湾的最后一缕霞光沉入海面,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的实验室里,灯光却如白昼般亮起。
这是一场永不间断的“接力”。而推动这场“接力”的核心人物,就是他们的导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吴新宇。
“我们的外骨骼机器人实际上是一种穿戴式机器人,穿在人的身上,所以特别注重人和机器的融合。”吴新宇说。
这位带领团队深耕外骨骼机器人领域十余载的科研工作者,每当提到研究的初心时,总会提起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场景:“当时看到很多年轻的截瘫患者只能坐轮椅,连站起来都成了奢望,我们就想,能不能用技术帮他们重新‘走’起来?”
2012年,吴新宇带领团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出截瘫康复助行机器人,可帮助脊髓损伤患者实现自主站立和行走,成为国内第一个实现载人自平衡行走的外骨骼研究团队。此后不久,该系统成功实现自平衡载人上、下斜坡、上楼梯等更为复杂的运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5年,吴新宇团队再次在水下作业机器人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成功研制出潜水助力外骨骼系统,可针对潜水员交替打腿、蛙泳打腿提供全周期助力,有望应用于水下作业、救援等领域,填补了国际上该领域的空白。
吴新宇介绍说:“如果在全世界搜索外骨骼(机器人)相关的论文,我们这个团队很可能是全世界发表IEEE (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刊论文最多的团队,抢占了一定的话语权。”
“意味着前面是‘无人区’了,所以我们进一步探索‘无人区’,我们的外骨骼机器人到底应该向哪一步来发展。”吴新宇说。
Copyright © 2002-2025 Casino USDT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